实际上这一战的细节根本不需要描绘的太多。
那一战当中,赵国虽然是处于各方面的全面劣势,但在军队之中,劣势并非就是不能打。
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,自赵括到来之后。
他们没有走任何一步正确的棋。
他们处于守势,当时的太行山脉易守难攻,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。
然而赵括刚到没多久之后,第一个下达的命令不是别的,却是全军出击。
这就很让人费解了,以至于周边的地形根本没有探查清楚。
四十万的大军不是一个小数目,但是赵括却要强行在数天之内进行调动。
以至于原本近乎于坚不可摧的防线。
在赵括的手中又显得是那么的脆弱,白起以不过两万五千人,便绕到了他们的身后,彻底封锁了他们的后方。
在前方一连串的诈降之后,赵括就彻底进入到了圈套里面。
到这里,秦军已经不统计战损了。
这是个很侮辱的事情,但却又无可奈何,因为到了这一步,白起的想法已经是简单明了。
那就是吃下这四十万的赵军。
最终的结局,没有任何的变化。
困守于山四十八天,阴阳相杀,人肉相食。
饿的连刀子都拿不起来的人,只能够是任人宰割的牛羊。
只是没有人会想到,白起会做出那么一个,惊天动地的抉择。
“坑杀。”
四十万的降卒啊。
不管是如何想象,都让人感觉到难以置信。
这些人,全都死了。
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,一个赵国死了四十万人,其余的不说,国内的实力绝对是空虚到了一个极点。
但是这样的做法,也引来了另外一个弊端。
那就是赵国上下,几乎从蒙童到大王,都是上下一心。
如此残暴,如此虎狼的秦军,没有任何一个赵国人,想落在他们的手里。
于是后面邯郸之战发生。
白起早已经看出来,邯郸事不可为。
他做的事情过于惊世骇俗,其余的国家就算是再有仇恨,看到赵国如此模样,都会不顾全力的前来阻拦。
这是肯定的,唇亡齿寒的道理,在这一刻显得是那么的苍白。
就像是四十万人死亡之时的哀嚎,萦绕在他们的耳边。
所以白起称病不去。
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,或许他真的看了出来,这一仗是没有胜率的攻城战。
他不愿意让自己百战不败的威名受损,所以称病不去。
也或许是因为其余的理由。
但这些理由,最后都成为了白起的倒计时。
朱元璋:“历朝历代会杀功臣,往往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,或许是因为那人不可控,或许是为了给儿孙留后路,而现在的局面很明显,是第一个。”
李治:“虽然说起来有些不合时宜,但现在就看出了郭子仪和白起之间的不同,对于郭子仪来说,他就是绝对忠诚于皇室。
没有任何的怨言,现在的白起,则是为了自己的威名,或许也是为了秦国的百姓和军队,选择了抗旨不尊。
抗旨不尊的罪名,一向都是可大可小。然而......然而......”